溺水,这个看似简单的词汇背后,隐藏着复杂的生理机制和医学现象,在众多溺水案例中,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是“干性溺水”,即幸存者上岸后并未立即出现典型的水被吸入肺部(湿性溺水)的症状,而是数小时后出现呼吸困难、咳嗽等类似哮喘的症状。
为何会出现“干性溺水”? 关键在于水中的冷刺激和紧张情绪,当人体受到冷水的刺激时,会经历一系列的生理反应,包括喉头痉挛和声门关闭,这种保护性反应本意是防止水进入肺部,但在极端情况下,它却可能导致气道完全关闭,造成窒息感,尽管幸存者最终可能因自救或他人帮助而脱离危险,但这种喉头痉挛的“余波”可能持续数小时,导致后续的呼吸困难等症状。
值得注意的是,“干性溺水”的死亡率并不低于湿性溺水,因为它同样会阻断氧气进入肺部,对于所有水上活动参与者而言,了解这一现象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,避免在极冷的水域游泳、保持冷静、学习基本的自救技能等。
“干性溺水”现象提醒我们,溺水的风险远不止于水进入肺部那么简单,它要求我们在享受水上乐趣的同时,也要时刻保持警惕,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。
添加新评论